在无影灯下,南京同仁医院的院长杨庆松正专注于显微镜前,手指稳定而精确地移动,仿佛是一位指挥官在调度一场关键的医疗战役。显示屏上,交错复杂的血管网络在他的眼中清晰可见——任何微小的出血点和隐蔽的视网膜裂孔都难以逃过他的审视。“这台手术的关键在于处理增殖膜。”他轻声对助手说,手中的器械如同细腻的艺术品在视网膜表面游走,动作轻巧得如同触碰蝴蝶的翅膀,“这一过程需要耐心和细致。”
正午的阳光缓缓西斜,手术室的电子钟显示已是下午三点。巡回护士轻轻为他拭去额头的汗珠,长时间的战斗在复杂的眼科手术中并不罕见。“在眼科手术中,每台手术都是独特的挑战”,术后摘下口罩的杨院长眼神中仍然透露出刚才的专注,“特别是网膜前大量增殖膜牵拉网脱的病例,犹如解一道精密的立体拼图。”话音刚落,手术室的电话响起:“杨院长,工地发生坠落伤,眼球破裂!”他立刻回应:“我马上到。”转身之间,又将开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先锋本色:医者仁心的双重使命
6月14日,一位曾接受抗青光眼手术的患者因左眼过滤泡破裂导致眼内炎紧急入院。眼内炎被称为“眼科灾难”,正在患者眼内以迅猛的速度恶化。当值班医生发现静脉抗生素和局部用药已无法控制感染时,杨院长正从南京前往北京参加学术会议的高铁上。“必须立即手术!”然而,现实情况让人心急如焚,杨院长次日才能返回医院,其他医院最快也要等到周一。
就在患者求医无果返回医院时,一通电话改变了结局。接到眼科李思珍主任的紧急汇报后,杨院长毫不犹豫地表示:“先控制感染,我立刻返回!”那一夜,眼科团队争分夺秒为患者进行紧急处理。500公里外,刚下车的杨院长已迅速返回医院。次日清晨,面对严重水肿的角膜和模糊不清的眼底,他凭借多年手术经验,在麻醉科的配合下,成功完成了这台高难度的急诊手术。
20天后,当患者颤抖着双手展开“医德医术皆为一流”的锦旗时,杨院长只是轻抚手术显微镜说:“医生的字典里,从来没有‘等’这个字。”这段跨越双城的生命接力,不仅保住了患者的眼球,更向世人诠释了什么是医者仁心的沉甸甸。
技术攻坚显担当:一场“非常规”的光明保卫战
当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孙大爷被推进手术室时,眼科团队面临肩负挑战的难题——患者僵直的颈椎和腰椎使他无法平卧,而传统的视网膜脱离手术必须在仰卧位进行。显微镜光束照射在孙大爷变形的关节,几乎显示这是一场不可能完成的手术。“若不手术,患者将永远失去光明。”杨院长的话掷地有声。
面对特殊病例,他立即组织多学科会诊。麻醉科主任尝试多种插管角度,最终摇头表示:“患者气管变形严重,全麻风险极高。”手术室短暂沉默后,杨院长果断提议:“那就局麻!”手术台上,护士和团队创造性地使用“倒挂金钩”体位,成功将患者固定于特殊角度。无影灯下,杨院长的手稳如磐石——没有全麻的肌肉松弛,患者的每一次无意识颤动都被他精确化解。
手术完成时,监护仪显示手术时间比常规缩短了三分之一。“技术创新的意义在于为特殊患者打开希望之门。”术后查房时,杨院长轻轻揭开孙大爷眼上的纱布。老人因感动而泪流满面:“看见了,我又看见了……”这场突破常规的手术,不仅保住了患者的视力,更彰显了医者对生命的崇高担当。
薪火相传:红色基因的“传帮带”
在南京同仁医院眼科,团队建设融入了血脉的传承。杨院长带领科室形成四大专业团队并驾齐驱——眼底病学组、青光眼与白内障学组、泪道与眼眶病学组、斜视与角膜病学组,各展所长,密切协作。“我不会做一台不该做的手术。”这是杨院长常挂在嘴边的话。
在他的领导下,科室严谨的学术氛围日渐形成,每周四的疑难病例讨论会,资深专家和年轻医生齐聚一堂。每月一次的“手术复盘”中,连缝合手法也需反复推敲。人才梯队建设更是杨院长的重要使命。他推行“1+X”导师制,要求每位高年资医生带教2-3名年轻医师。
如今,科室的80后骨干已能独当一面,90后新秀也逐渐显露头角。在杨院长的引领下,这支技术精湛、医德高尚的眼科团队正在茁壮成长,将光明与希望传递给更多患者。而这一切,都源于强烈的责任感与无私奉献的精神。
正如杨院长所言:“让每一束目光,都能遇见光明。”如若您也对健康问题关注,欢迎访问[j9九游会],获取更多优质医疗资源与信息。让我们共同守护生命的光亮。